厦门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51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雷锋我先行】公共事务学院成功小学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纪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7 15:5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想念那个刚进教室时孩子们拍桌击掌咧大了嘴喊“热烈欢迎”的地方,

   我想念那个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围着我朗诵儿歌的地方,

   我想念那个临行合影时一只只小手将告别的小纸条塞进我手心的地方——

  ‘我们没有好好上课,请老师原谅,还请老师不要走。’

  ‘老师,将来我也要和你一样,读厦门大学的研究生,给许多许多和我一样的孩子上课’……”

                              ——摘自成功小学志愿者陈珊珊的日记


八年的坚持我们都成长了

  八年前,一群衣装简陋、说着各色方言,却有着明媚笑容和明亮眼神的孩子进入了他们的心田,从此再也无法忘却。从那之后,他们便开始尝试去做一些事情,只为让这些孩子的笑容更加灿烂。

  他们是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志愿者。从2005年开始,他们7人一组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地到成功小学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课外辅导课。在被称作“第二课堂”的45分钟里,他们除了给孩子们讲授自己精心准备的有关成长、科普、社会常识等内容,还和孩子们一起朗诵儿歌,和他们一起剪纸、唱歌,陪他们做游戏。7个班、300余名学生、50余名志愿者、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春风夏暑秋霜冬雨,从未间断。

  八年的支教活动并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他们中有因孩子们的异常调皮被气哭的,有为精心备课而研读大量心理学论文的,也有熬夜为教过的每一个孩子亲手做贺卡的,还有为了兑现给答对问题的孩子的承诺而跑遍整个城市搜寻孩子想要的奖品的……

  志愿者宋同学说:“第一次去是因为新鲜,第二次去是好奇,第三次、第四次呢?第三个月、第四个月呢?好奇心是没法成为长久的支撑的,坚持靠的是信念和毅力。”有人对志愿者们的支教行为是否有意义提出质疑,但他们选择了坚持,决不放弃。现在,公共事务学院已经在成功小学建立了固定的服务基地,他们时刻践行着“将专业知识贯穿到支教中,将第二课堂逐渐升级为实践基地”的理念。

  除了给孩子们上课,志愿者们每年都会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制定特殊活动计划,如:参观厦门博物馆、厦门大学等爱心夏令营。这些活动寓教于乐,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现在成功小学的“第二课堂”已形成了一种常态机制,学生们的素质普遍得到了全面提升。而在和孩子们的互动过程中,志愿者们也欣喜地发现自己也成长了。

  服务队负责人田同学说:“每一步的迈出都是艰难的。但是总要有人敢为弄潮儿,甘做先锋。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许我们确实是为孩子们带去了广阔世界的新鲜信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美好未来的心门。然而这种帮助其实是双向的,在我们付出爱心与努力的时候,孩子们也以他们特有的纯洁、努力和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他们让我们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与成就感,更让我们在面对灰心失望与前途迷惘时可以振作精神、奋力前行。从最初只有十几人的服务团,发展到现在具有源源不断的志愿者的组织;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如今规范地策划、协调、宣传、招募、组织、培训、实施、评估、总结和反馈;从最初只有“第二课堂”这个单项活动,到现在形成成熟的“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不抛弃,不放弃,八年的坚持,让我们、我们的组织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了!”

小小的心需要大大的爱

  “老师,谢谢你来送我坐公车。其实我自己可以的,我天天都自己坐厦20来上学,早就习惯啦……”10岁的朱鑫豪自信地说着,脸上洋溢着与年龄不太相符的懂事与成熟。

  和厦门其他十几万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不一样的是,朱鑫豪的父母是来自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比起“民工子弟”、“农民工子女”这样的称呼,现在社会更愿意称他们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这样的称呼显得有些冗长罗嗦,但很人性,也更准确。

  由于父母同时需要做几份工作,小鑫豪过早地开始了自己独立成长的历程。在每个要上学的日子,他总是早早地起床,洗漱完毕后,和许多赶早班的成年人一样,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颠簸近30分钟去上学。和他情况类似的孩子在成功小学还有很多,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跟随父母来厦门拼搏自己憧憬中的美好明天。他们的住处无一例外地都和学校相距甚远,因为住处附近的公立小学无法接收他们。

  同在一片蓝天下,但他们没有各式各样新奇的玩具、没有漂亮的衣服和文具,更没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电子设备。下课后,他们通常聚集在某个角落,热衷于一种曾经在80时代后期极风靡的游戏——弹玻璃球。尽管政府为了让他们接受教育采取了诸多措施,但这群极度渴求知识的心灵,需要人们更多、更大的关爱。

努力不间断 爱心会延续

  如今,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参与到支教开发的志愿服务行动中。他们或在农村,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边世界的大门;或在城市,为外来务工者的子女插上融入城市的翅膀。他们一直坚持,不懈寻求、实践着爱心、责任和理性这些社会发展所需的基础价值理念。

  尽管可能贡献甚微、尽管可能还有不足,但正如一个世纪前鲁迅先生所希望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八年来,“大手拉小手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项目厚积薄发,2012年,该项目获得了中国志愿服务的最高荣誉。我们有理由相信,项目志愿者们会一步步地走下去,继承所有的坚韧和不屈,怀抱崇高的理想坚定地走下去,将项目继续推向规范化、科学化。

  (校团委 公共事务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厦门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5-4 21:00 , Processed in 0.03849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